对于平台来说,理想状态当然是实现用户在自家一站式购物,对于美妆、服饰、日用、数码等不同品类的消费都在同一个平台完成。但现实是,商家是多栖经营,用户当然可以多栖消费,他们虽然在淘宝的池子里,却未必会在淘宝消费每一个所需品类。
戴珊面临的局面是,上攻很难,防守同样不易。从蒋凡手里接棒后,外界看到更多的是戴珊在组织层面的调整,事实上,业务端的调整也在同步进行中。
据字母榜了解,这半年,戴珊陆续拜访了天猫淘宝的部分商家,张勇、戴珊组织起新团队重新制定未来战略。显然,做用户深度渗透是其中的关键。
所谓用户深度渗透,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在10亿AAC开凿“大运河”,从具体的措施看,也可以用“南水北调”来形容,即将用户由惯常消费的原有品类引流到新品类中,南方的水量依旧充足,北方得以解雨水之困。
字母榜获悉,戴珊在会上提到的关键一点是,淘宝天猫要着重做跨品类经营,针对不同群体,让目标商家在关键节点上做经营和营销,以远低于获取全新用户的成本获取新的跨品类用户。
阿里做的是流量生意,难免要在平台营收与商家流量成本之间做微妙的平衡。让商家以低成本获取新用户,在短期内淘宝可能会损失部分营销收入,换言之,戴珊正在进行一场给大淘宝“开闸放水”的行动,将平台用户导给商家。
另一方面,电商作为流量消耗方,僧多粥少的局面难以避免,开闸必须有水可放,还要从大水漫灌走向精耕细作,真正让每一滴水都发挥最大效益。“流量时代的‘流’字,正在从流入的‘流’向留存的‘留’转变。”戴珊说。正因如此,淘宝始终不放弃强化内容化引“活水”,同时还要把“底子”扎牢,完善好消费者和商家服务体系。